胡弧笔记:向死而生的思考!

向死而生.jpg

年前,问过一个负债不少却依然充满斗志在创业的朋友: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你突然死了,留下的这个烂摊子给家人,他们怎么收拾?

他说:我其实把我的很多东西都记录好了,放在保险柜。比如,谁欠我钱,我欠谁的钱。……


这是一个向死而生的问题,很幸庆他不是给我使个白眼!

你有没有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呢?有没有在某一刻,去想想自己有一天死了咋办?我还真有过。很早就曾经写过遗嘱,而且,我相信那句:你永远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里面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 —“向死而生”。


当然,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死,可以指一个过程,就好比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边缘,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真正的消亡,是一个人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关键点。


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这个存在者的一生贯穿着走向死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先于亡故的存在形式。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强烈存在感,自己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在场”。所以,死的过程与亡的结果相比较,这个向死的过程更本真,更真实。


海德格尔正是用这种“倒计时”法的死亡哲学概念,来让人们明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可以延长的,这种延长是“内涵性”,就是通过内在精神成长的方法,看淡各种功名利禄对我们精神上的诱惑。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焕发出生命的积极进取意识和内在活力。通过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质量和长度,来提高生命的效度和目标的密度,只有这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其实,有意思的是,李开复写过一本书《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是在他得病后写的,记录了他在病中的所思所想,让读者看到了他重生之后日渐成熟的人格魅力与价值观。不忘初心,心怀感恩,随缘随喜,这是当身边人问及他抗癌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我翻看了一个目录,比如第五部分:家人,教我懂爱!很多时候,爱是一个奇怪的东西,特别是对于一些个性鲜明的男人来说,是不懂爱的,忽略爱的。只有在经历生死和重大变故时,才懂得爱!比如,李开复,在癌症时,才深刻体会爱。而我,也在某一个时刻,懂得了爱。


我曾经也有几次直面死亡。

第一次是初中时候,清明时节,学校刚刚开学,我们几个小伙伴不知犯了什么浑,居然约了去游泳。我本不会游泳的,但想着也就五六米宽的河道,走都要走过去。结果第二个跳下河时,发现水太深了,拼命往回划,好不容易上了岸。而此时,我最好的朋友却直接跳到了河中间。。

后来的事情,就是他在这次游泳中死去了。给我初中时留下了大面积的心理阴影,试想,如果他能游过去,那一天我一定会再下水,死的一定是我。


多少年后,再后来,我终于克服了怕水的心理阴影,学会了游泳。现在在三米深的标准泳池中可以往返二十个来回没问题。


前两年,创业失败了。留下一个烂摊子和一堆债务。再挺了一年。最后被逼到实在喘不过气来。也想到过死!不过,那个念头只是一丝丝划过脑际,稍纵即逝。当然,能这么想一下,更多的是会想到,死亡后。再比如,创业明星茅侃侃最后自杀了。直面死亡,他的死,给80后带为的冲击是很大的。特别是那些在创业过程中煎熬着的人。但如果,能更多的想一想死亡,而不是对死亡禁忌,连想都不去想,世界就简单多了。活得也更洒脱了。失败有什么可怕的,也就不会那么容易想要自杀了。


人生决策的时候,如果用向死而生概念来思考。想想,如果我死了,这个事情我不这么做,没有做,最后会后悔不甘心么?如果会,就不会再等了,会马上去做。反之,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也就会看得轻淡多了。


2017年,舅舅查出癌症。我看到妈妈在接到这一消息时的眼神。还好,后来舅舅康复的不错。


今年年初,姨爸叫我们去他家吃饭,爸爸说有得是机会,但我却欣然答应了。因为,姨爸和爸爸都算一大把年纪了,一年在一起吃饭也就数得上的几顿,真正意义上的吃一顿少一顿。


而我,也是在我32岁的时候,第一次吃到姨爸亲手做的饭菜。。


嗯,这样挺不错。


毛润之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每个人都会面临着终有一死的时候。如果你早一天想想,有什么事情你不能去做的呢?有什么事情你不能去尝试的呢?正因为我们真切地认识到了死,我们才会更好地把握当下,为明天的一切可能性有所作为,不再选择庸庸碌碌,也不会迷失在那些看似重要实则次要的事情中无法自拔!我们知道人生苦短,尽最大的努力来不枉此生!